南投县一家5人食用草地冒出的野菇后,因噁心、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住院,经採集个案家中留存的野菇送验,确认是有毒的绿褶菇,与可食用的白色雨伞菇、鸡肉丝菇常被混淆。
一名男子5月20日下班在埔里镇南安路旁草地採野菇回家煮食,一家5人食用后,5月21日凌晨陆续因呕吐、肠胃不适就医,南投县政府卫生局事后将男子家中剩下的野菇送到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鉴别,确认这一家人是误食有毒菇类「绿褶菇」而中毒。
卫生局今天发布新闻稿表示,绿褶菇属中型到大型菇菌,多生长于低海拔阔叶树林地、草地或农地,是一种有毒不可食用的菇类,外表颜色浅、不鲜豔,与可食用的白色雨伞菇、鸡肉丝菇相似,常被混淆。
卫生局指出,不同点在于绿褶菇底部菌褶早期会由白色转为黄绿色,且菌体受损时会转为褐色,为可辨识的重要特徵,误食后1到3小时出现噁心、呕吐、腹痛、血便及脱水等肠胃炎型中毒症状。
卫生局呼吁民众,避免自行採食不明菇类,看到不知名的野菇,勿以为是地上冒出来的「礼物」,应秉持「不採不食」观念,若食用不明菇类出现不适应儘速就医并保留剩下的菇类,以利正确诊断与治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