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半夜醒来,我的眩晕症又发作,整个世界天旋地转,要上个厕所都很困难。那夜,头晕得厉害,折腾一整晚才熬到天亮,这是我得了眩晕症以来,第三次大发作。
父亲离世前 第一次发作
2014年12月21日深夜,是我第一次晕眩症发作。那天是我父亲离开人世的前四天。
过去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很像我老爸,父亲有很严重的眩晕症,约4、5年会发作一次,每次发作需躺上三天三夜,否则就会天旋地转,呕吐不止。没想到就在父亲临终前几天我也眩晕症发作了,证验了「有其父必有其子」。
行程满档压力大 二次发作
第一次犯昡晕症时,症状还算温和,我靠吃药顺利控制。2018年第二次发作,是刚当选高雄县医师公会理事长时,那时我身兼卫福部食药署成药谘询委员会主委、心路基金会董事、内科医学会教委会委员、健保署全联会等十多个委员会,每天行程满档,压力超大,未料,半个月后眩晕症就「报到」。
那次病发,我正从台北搭高铁返南部途中,在车上整个人晕得厉害,高雄长庚荣誉副院长陈顺胜建议彻底检查,我从善如流,到医院做电脑断层、磁振造影、颈部超音波,甚至做血管动脉硬化指数,所幸自己还不到中风的的地步。
事隔两年,今年5月间三度再犯,这次更严重,我必须放慢一切动作,睡觉时先站床沿边再慢慢躺下,半夜想上厕所,得慢慢坐起、站稳后才缓步行走,否则又晕到不行。
故作镇定 以免吓坏病人
隔早替病人看诊,我的脖子稍微弯度过大或头偏一边就晕,只能故作镇定,不让病人察觉,以免把病人吓坏。不过,若动作太急或脖子剧烈移动,例如赶着接一通电话而转动脖子,就会晕惨了。
我和父亲都受眩晕症所苦,我还没发病前,为帮父亲对抗晕眩,特别研究这个疾病有什么药物可治,但发现成因实在太複杂,包括贫血、心律不整、血压太高或偏低、胆固醇太高、循环功能差、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精神焦虑、忧郁、内耳半规管不平衡、耳石移位都会晕,偏偏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
行医「恩赐」更能理解病人
对我来说,眩晕症也算是行医生涯的一种「恩赐」,我自己得眩晕症,知道晕起来是怎么一回事,更能理解病人心情。每当看诊时,我看到眩晕症患者由儿女扶着来诊所,头连动都不敢乱动,我会更设身处地为他治疗,让患者能摆脱眩晕症的无奈。
这个病症提醒我,「要成为一个好医师,就要先成为一个好病人」,当年我虽然知道要开什么药治疗父亲的眩晕症,但自己有了亲身经历,才真正知道这个病为什么可怕。「因为天旋地转时,整个人不晓得会转到哪儿去,什么事都做不了,剎那间像要下到地狱去。」没晕过的人,恐怕难以理解那种恐慌、无助、孤单,究竟是什么样的滋味。
别吃太鹹 也别过度蹦跳
素有「电子耳之父」称誉的林口长庚医院黄俊生教授,曾针对眩晕症下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快乐、知足就不会发作」,平日别吃太鹹,也别过度蹦蹦跳跳,就能减少发生。
王宏育小档案
现职:
•高雄县医师公会理事长
•医师公会全联会理事
•王宏育诊所院长
学历: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
经历:
•台北马偕医院总医师
•高雄市联合医院主治医师
兴趣:摄影、旅游、美食、写作
评论